【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讲【孙宏强】
2012-12-26 08:40:31| 分类:
小学数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学内容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大约1500多年前的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成书时间大概从东晋、南北朝时代到隋、唐之间。其体例与《九章算术》相同,)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理解与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措施】
1. 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较大的原题。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使学生体会这一点。
2.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解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课时划分】
新授1课时,练习1课时。
【问题研讨】
1. 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2. 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假设法?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