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学习表内乘法,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
经历与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材分析】
1.7的乘法口诀
例1的编排思路与前面6的乘法口诀相同。只是右边乘法算式中第二个因数要求学生填出来。
练习十六中除了安排一些用口诀计算的题目以外,还安排了一些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巩固7的乘法口诀的题目:第1、4、10、13、14、15题。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倍”的概念;例3,通过操作教学怎样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4,脱离实物操作,借助于形象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学生的操作使学生看到“1个4根”“2个4根”“3个4根”的关系。教材直接用描述性语言说明“倍”的概念:“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例3让学生摆出2个圆片的4倍,通过操作,使学生建立起“2的4倍”与“4个<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关系的表象,转化为已学的知识,用乘法解决。
例4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借助线段图表示图意,帮助学生理解“7的2倍”,线段图本身也有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扫地学生的线段图与7个人的形象图相结合,说明这一段线段表示7个人,擦桌椅学生的线段图就脱离了形象支持。(3)计算时,教材用两种方法解决“2个7”,学生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计算,如加法。
3.8的乘法口诀
(1)例5的编排与前面一致,只是用数轴代替列表,用形象的方式得出同数连加的结果,同时渗透数轴的思想。
(2)练习十八中也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第15题,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有意义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连加、乘加、乘减,计算“每桌有多少人?”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还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4.9的乘法口诀
(1)例6的编排与例5一致。
但9的乘法口诀有特殊的规律,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这些规律(十位数逐次减1,个位数逐次加1,十位数和个位数相加得9)。
(2)练习十九
安排了一些让学生找规律的题目。如第3题,学生把9的倍数圈出来后,观察一下它们在表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第14题,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规律,如9×1+1、9×2+1、9×3+1;10、20—1、30—2。
5.乘法口诀表
(1)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有条理地记忆,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观察乘法口诀表中的排列规律,帮助记忆口诀(横、竖、斜)。(3)要加强对每句口诀含义的理解。如一句口诀可以表示两个算式,可以表示两种含义。(4)教学时可让学生自行整理,甚至可以整理出和教科书不一样的乘法口诀表。
练习二十:第1题,先利用乘法把表格填满,再看表中有什么规律(关于对角线对称)。学生看出的规律可能有很多,要鼓励学生说出来。在填表格之前,还可以利用此表中一部分积来推测所在的行、列,如14、18、24、28那个“十字”位置。
【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发展性目标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重点和难点】
1、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2、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让学生利用第四单元编口诀的经验自行编口诀,这一单元主要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课时安排】 14课时
评论